热线电话:86-755-88864001 88864003

寻找设计和制造联动,华东集成电路产业在细分中调整巩固

发布时间: 2014-07-28 06:30 作者: 浏览次数: 15 字号: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苏州和舰、华虹-NEC、台积电、英特尔、Amkor、金朋、威宇、英飞凌等一长串名字在长三角地区的地图上重叠在一起,使你无法置疑这一地带就是“中国的硅谷”这种说法。不过,这个“硅谷”还只是在其成长的婴儿期,而本地设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在全球IT业衰退的时候,一些精明的投资人低价购入制造设备、引进了生产线,而现在全球IT业已经回升,人们建厂的热情则开始衰退,盈利成为议事日程上的大事。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对于扶持产业链的健康成长也是竭尽心力,从政策到资金一应俱全。但政府不可能一直“喂养”一个企业,企业要真正长大还必须实现利润的自我积累。

    建厂退热注重盈利-产业链细分成为主流

    在经历了2000年到2003年的建厂投资热潮后,现在本地业内人士最关心的是运营、盈利和理顺产业链。尽管2003年,上海新的8英寸、0.25微米以下芯片制造项目签约动工和批准的金额近20亿美元,但一般相信2004年资金到位和建厂的速度将低于前三年。“区域内的半导体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进入一个调整阶段,近期很少再会出现在2001-2003年期间的那样的大规模投资。”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说。薛自认为,随着全球IT产业的逐步复苏,厂商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盈利上来。同时半导体制造设备的价格也会上扬,除非有巨大的产能压力,制造商们对盖建新厂将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他归纳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在未来数年里将以稳定和巩固为特征。””薛自:集成电路产业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历史性的现象还会重复出现。”>
    和芯片制造业类似,封装测试工厂现在也更注重和本地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建立业务联系,争取在新一轮工业增长时期发挥其投资的效益。拥有全球四分之一IDM封装测试外包业务市场的Amkor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有封装测试厂。该公司亚洲区业务资深副总裁博格曼介绍说:“在2000年业界开始衰退之后,我们在韩国、日本、和中国(上海)建设了新的工厂,我们认为工业衰退时期实际上是巩固和加强我们制造能力的良机。我们预测到像上海这样的地区其产业链在新一轮工业增长时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我们上海的工厂的确已经开始盈利。”博格曼估计2004年全球IDM厂商的外包封装测试业务市场容量约92亿美元,而目前全球主要25大IDM在中国都有业务。

    由于预计到芯片设计公司将愈来愈多地采用第三方的IP来实现其SoC架构,上海还不失时机地成立了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参考欧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和模式,我们认为,在SoC产品设计中IP的应用至关重要,而IP作为一个产品本身其发展也是前途无量,预计2004年全球IP市场容量在20-50亿美元之间。”该交易中心运营总监周欢说。作为本地整个IP产业布局的一部分,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由上海市科委和信息委牵头,前期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于去年下半年成立。“我们的目标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帮助本地的设计公司在产品设计时,迅速、准确地找到他们所需的IP同时降低交易双方的IP交易风险。” 周欢进一步解释道。

    在产业分工的反面,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薛自还注意到了整合倾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历史性的现象还会重复出现,垂直整合也是区域内产业链上可以看到的另一种发展动向。”薛自说。他举例说,杭州士兰微电子从无晶元设计公司向拥有制造业务和产品品牌的IDM模式发展以及江阴长电科技从一家专业封装测试厂成功地把业务扩展到设计和芯片生产都是产业整合倾向的例证。不过,薛自承认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是主流。他说:“从整体来看,本地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在目前阶段将更可能遵循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模式:以产业分工为主要特色。IDM的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强有力的研发能力、中国厂商能否在短时间里走通这条路还有待观察,但一些本地厂商的战略眼光还是值得钦佩的。”

    本地产业链尚未成熟设计业成为发展瓶颈

    作为一家主要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ASYST公司见证了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兴起。ASYST中国区总经理卢崇祯形容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制造业‘爆炸性’地成长。如果原来一年的设备订单任务在一个季度里就完成了,你就可以想象本地制造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不过,从整个产业的成熟情况来看,卢崇祯认为还是处在发展的“婴儿”阶段。“在本地制造业很好的学习到台湾和新加坡的经验以前,他们会发现要整体上推进到下一代的制造水平(12英寸和0.13微米以下的工艺)是很困难的。你要知道台湾和新加坡花了10-15年的时间才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你就会了解中国大陆目前的发展只是一个起步。” 卢崇祯称。ALT=”周欢:我们的目标是帮本地的设计公司迅速准确地找到他们所需的IP。”>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从本地产业水平和海外的差距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看法:“就上海而言,本地封装测试业的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大概相差一代或接近,芯片制造业大概相差两代左右,设计业则相差三代,一代的时间标度是三年。”薛自没有直接评论本地产业链是否足够成熟,但他还是称赞了台资企业。他说:“台资企业来本地投资,壮大了区域内的产业规模。他们的生产和技术管理模式也可以为本地企业带来一定的启发。同时,台资企业在国际化经验和产业链的协调方面(俗称“抱团” 经营模式)都有大陆企业值得借鉴的地方。”

    尽管本地人士避免评论本地产业链(软)环境上可能的问题,但大家公认制造业和设计业的匹配出了问题。薛自说:“中芯国际的主要客户都是外国客户以及80%的订单来自国外这一事实就说明了本地的设计业和本地领先制造业已经脱节。”

    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周欢认为:“中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有一点失衡,前期70?80%的资金都投入到芯片制造业中了,而制造业中80%的订单却来之海外。后果之一是本地的制造业可能缺乏发展的后劲、同时设计业的滞后将使得整个电子制造业长期依赖进口。”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项目管理部部长应剑俊则直截了当地承认,和制造业领先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本地的设计业没有明显的优势。

    历史荣誉和朝前一瞥

    从本地集成电路产品发展的历史来看,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曾经是中国最大的TTL(74系列)和CMOS(4000系列)通用逻辑电路的产地。薛自回顾道,上世纪90年代,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最有影响的产品是上海贝岭微电子提供给上海贝尔的程控交换机专用芯片,而目前各种智能卡芯片则是本地最有特色、也是出货量最大的产品。

    然而时过境迁,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要维持竞争力,必须结合本地整个电子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新的创新。“从本地的一些芯片制造商的布局来看,像上海先进和上海新进的功率半导体制造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本地设计公司成功开发有本地特色的功率管理芯片。此外,在一些低端的通讯接口芯片上,本地设计公司也有一定的机会。最后个别企业有可能在高端的诸如基带芯片方面会获得商业成功。”应剑俊说。

    复旦微电子总经理施雷则认为,除了手机和各种衍生出的应用产品继续成为热点外,射频标签和智能卡的市场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基地都在移向中国。由此将带来众多的制造、物流和销售活动。所有这些商品流动的环节,都可以通过射频标签和智能卡提高其效率。”施雷说。

发表评论

您的昵称 *

您的邮箱 * (绝对保密)

您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