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86-755-88864001 88864003

LED行业“库存、赊销到扩产”之怪现状

发布时间: 2013-10-22 01:06 作者: 浏览次数: 7 字号:

一张小小的支票飘过了照明企业,再流入封装厂,最后来到了芯片厂以及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手中,而这张支票所注明的出票日期则为时尚远,少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

这种在中山等LED集散地广为流通的远期支票,成了很多LED企业负责人手中的“烫手山芋”。不收就意味着没业务可做,工厂就得停工关门;收了,到时候还不知道这张支票能否兑现。

很多企业在收到这种远期支票后都会第一时间转手支付给别人,生怕最后这张无法兑付的支票烂在了自己手里。对LED行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也许这一笔坏账就足以让它们陷入周转不灵甚至倒闭的境地。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抢单,拿到业务让企业能正常运转,不让产能闲置,同时解决已经存在的高库存问题。

“现在LED产能还是过剩,企业拼完了价格就会拼付款方式。”高工LED产业研究所研究总监张宏标表示,LED行业内远期支票甚至赊销现象相当普遍,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会争抢,因为你不做,别人也会做,LED行业企业数量和产能都明显过剩。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不少LED企业因为欠款问题,最后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留下的只是众多供应商无法收回的高达上千万的货款。

近日,位于深圳宝安西乡的雷星光电仅仅是因为区区100万元的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

资金链断裂是压垮雷星光电的最后一根稻草。据雷星光电前员工称,倒闭之前,公司有大约100万元的货款未能收回,从而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其中最多的一家欠款约有30万元。而与此同时,上游的供应商却在不断催款,公司只能利用自有资金垫付,现在实在挺不下去了。

而这样的事例在LED行业并非个案。

  赊销易 收款难

“海莱专注美国市场的代工业务,最主要的原因是代工的利润可以保证,而且收款不存在问题。”厦门海莱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良文在回答记者是否考虑进入国内市场时给出了上述回答。

随着LED技术逐步成熟,加之未来广阔的市场“钱”景,近年来各方资本竞相进入LED产业的各个环节,外延芯片、封装到显示屏、照明应用无一不热。外资、国资、民营资本包括各路风险投资齐聚LED这桌盛宴。

而这也造成了整个产业链明显的产能过剩。价格战、无序竞争充斥整个市场。

低价、赊销就成了攻陷市场、打垮竞争对手的致命武器。

“为了能够拿到订单,让企业活下去,很多LED企业尤其是显示屏企业都在咬牙降价。”深圳市恒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冷劲松告诉《高工LED》 记者,价格、付款方式、账期长短都成了抢单的比拼利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给的账期长,谁就有更大希望拿到合同。

应用端企业无法及时拿到货款,而要维持生产以及必要的开支,拖欠中上游企业以及其他供应商的材料服务款项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当整个市场都开始了解供应商们怕丢单,急于拿到合同的心理后,赊销之风开始盛行。

“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给供应商,但供应商却不敢轻易不供货,因为这意味着丢失客户,而且前期的欠款就更加难以收回了。”一位LED业内的资深人士表示,供应商只能硬着头皮一边继续供货,一边催款,但拿到的也许还是前几期的货款。

在中山古镇、小榄镇等LED照明应用的聚集地,聚集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型的作坊工厂,价格战和互相赊欠更是蔚然成风,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情况令人担忧。

今年7月2日,古镇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照明企业雄记老板谢映雄因欠薪和欠货款跑路。因资金链断裂,欠下了众多供应商近2500万元的款项。

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深圳、中山以及附近东莞等LED企业集中的城市就有超过5家以上倒闭,造成了大量供应商货款无法收回,员工工资被拖欠。

因为每一家倒闭的企业背后都是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供应商,倒闭企业所造成的资金短缺的恶劣影响已经传导到了当地整个LED产业链。

“一旦供应商赊账期延长,企业不良的运营情况就会被传到行业中,造成几家供应商同时向企业要账。就像银行挤兑一样,一边向你要账,一边又断货。”高工LED CEO张小飞博士认为,资金链一断裂,企业很快就会倒闭,这种现象在LED行业内已经相当严重。

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中下游或者中小企业中,即使是上游的外延芯片大厂也无法回避。

“价格战愈演愈烈,现在很多封装厂在向芯片厂拿货时,首先问的不是产品性能,而是价格、账期。”德力光电市场与销售总监叶国光坦诚,价格够不够低,账期够不够长都成了采购的决定性因素。

以往不差钱的LED上市公司们现在也学会了赊销的套路。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30日,21家主要的LED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高达73.71亿元,应收票据合计为1.5亿元,而这些LED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收入总额也不过才97.54亿元,应收的款项几乎吞噬了总收入的七成还多。与此同时,他们的应付账款也不断高企,总计超过45.90亿元了。

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起到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一旦上市公司也开始拉长账期,放宽赊销同时延迟对供应商的付款,围绕着大公司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只能资金更加紧张,“三角债”蔓延无法阻挡。

有资深的注册会计师表示,一个行业在发展时期,随着规模的扩大,应收和应付款项的增加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这两个数据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就应该引起警惕,因为整个行业的三角债情况很可能很严重。

就算是以往对付款方式、账期控制严格的跨国公司现在也被拖入了赊销的泥潭。

张薇(化名)是一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区销售经理,负责国内数十家LED外延厂的MO源销售。已经离职的她谈起销售收款的问题时也是一肚子委屈。

“去年的时候还有发货前付款的情况,到了今年,不光发货前付款成了奢望,账期也越来越长。”张薇诉记者,现在外延厂的付款期从30天慢慢拖到了60天、90天,就是这样最后拿到手的还是承兑汇票。

张薇表示,现在的LED企业尤其是外延厂在付款时首先保证主要大的供应商,而MO源在外延的成本中只占5%,这也是外延厂拖欠MO源款项的重要原因。

前几年LED行业的IPO热潮也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这种放宽账期的赊销“闹剧”。

众多风险投资的加入,让LED企业在无形中对业绩、上市时间等有着更大更急的渴求。许多风险投资在投资LED企业时,都会签订对赌协议或者附加条件,对每年的业绩增长以及上市时间做出苛刻要求。

即使是没有风险投资的LED企业也渴望上市,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拿到资金扩大规模,抢占市场。

去年倒闭的大眼界光电就是由于CSST在入股大眼界时签订了对赌协议,大致内容是大眼界必须在设定期限内完成CSST下达的业绩指标。

据大眼界离职员工回忆,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大眼界光电当时在LED显示屏市场野蛮扩张。公司主要针对工程市场,以放宽账期的方式获得了大量订单。

2011年大眼界的销售额达到了3亿元,收入较上年翻了两倍。此时,对外应付账款也已经达到了7000万元左右。一方面是应收账款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应付账款无法及时支付。最终大眼界资金链断裂,轰然倒下。

就算是已经上市的LED企业,今年以来也曝出多起上市前期为增加业绩,采用关联交易虚构利润等方式粉饰业绩以达到上市目的的案例。

不少企业上市后业绩大幅变脸,收到了证监会的处罚。南大光电、珈玮股份被投资者称为业绩“变脸王”。

LED企业“三角债”蔓延,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也受到了银行的关注。

有媒体报道,近期广东某国有银行紧急通知下属支行机构,警示系统性风险。也有其他银行也注意到LED行业相关风险隐患,对其下属支行及客户经理进行风险提示,拟收紧授信及信贷、催收债务等。

“今年LED行情虽然好转,更应该看到很多企业自身供应链优化和风险管理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江门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会长 、广明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燕南表示,当前LED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三角债、银根紧加乱象丛生。

  库存高 降价快

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激增的背后,是LED产业各环节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库存水位居高不下。

库存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合理的库存量可以保证及时供货,应对突发的情况和市场变化。

然而在LED照明时代,库存却成了LED企业挥之不去的“噩梦”。

数据统计显示,仅在2013年上半年度,主要LED上市企业的存货总额就突破了50亿元大关。高库存企业遍及外延芯片、封装、显示屏及照明等LED产业各个环节,无一幸免。

高库存与整个产业的产能过剩,供需不匹配,下游照明需求不及预期休戚相关。

“协会去年调研的几家企业库存都非常高。”佛山市照明灯具协会会长吴育林告诉记者,尽管现在LED照明技术已经趋于稳定,但仍处于不断更替过程中,这对企业的产能调配、存货贬值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受到价格、技术、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局限,LED照明终端市场虽然有所起色但却呈现持续产销不旺的状态。前端是产能过剩,后端的消费却跟不上生产快速扩张的步伐,其后果就只能是库存不断增加。

除了产能问题,LED产品降价过快也是罪魁祸首。

“LED产品,不管是芯片,封装器件还是显示屏、灯具价格变化之快令人反应不及。”张宏标认为,价格的快速变化也让企业、经销商等不敢大批量进货,因为进货过多,一旦产品降价,就意味着损失。

据GLII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一季度与2012第四季度相比,仅LED日光灯平均价格就下降了12%。

上游的芯片、器件等也处在一个剧烈的下降通道。

“上半年器件价格下降了近30%。”鸿利光电董秘邓寿铁说,下半年估计价格下降会变缓,但价格的下降还是无法避免。

“除非照明厂愿意铺货,或者给予降价补贴等价格保护政策,否则经销商不会大量进货。”浙江伟阳照明董事长沈伟阳表示,能够分销出去或者拿到项目才进货是大部分经销商的做法。

因为企业、经销商不敢大量进货而无法消化的这部分产品只能堆在各个企业的库房里,成为账面上的库存产品。

然而随着价格的不断下降,这部分账面上的库存商品还面临着不断的贬值。

近日,厦门信达发布公布称,因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库存的LED直插346产品插件产品实际价值减少,因为预提减值准备191.09万元,从而影响二季度利润-191.09万元。

在库存高企的形势下,开拓渠道成为今年照明企业的首要任务。那些拥有分销网络和工程背景的经销商得到了各大LED照明厂家的青睐。

在勤上光电年中举办的招商会上,勤上光电副董事长黄冠志就表示,首选那些实力强,在当地有二三线分销渠道或者有工程项目的经销商。

而另一销售渠道–电商也越来越被照明企业接受看重。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主平台上可以看到众多大中小型照明企业的产品。

9月23日,记者登陆天猫、京东,合计找到65187种LED产品。品类涉及LED灯带、射灯、筒灯、球泡灯等各种规格型号。

  扩产热 整合急

而就在“三角债”蔓延整个行业,库存不断攀升的当下,新建、扩产却还在不断进行之中。

去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大型的LED新建、扩产项目上马,涵盖了整个产业链。

就在9月11日,厦门信达公布了增发预案,拟以9.72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0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亿元人民币投向安溪LED封装新建项目、厦门LED应用产品扩产项目、RFID产品设计和生产线扩建项目。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仅投资额在5000万以上的成规模新建扩产项目投资就超过了200亿元。

“拥有资金实力的大厂商希望通过产能规模,以价格战的方式淘汰部分中小规模的厂商。从而独占市场份额。”锐拓显示董事长石耀忠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妙。

而淘汰赛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倒闭、兼并重组、战略联盟,凡此种种,各不相同。

这一股整合潮起始于前几年投资最热的外延芯片领域,继而在整个行业蔓延开来。

三安收购台湾璨圆、圆融光电并购睿能科技、德豪润达吞下了雷士。

近期福日电子收购迈锐光电的增发预案几经波折后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同意,并迅速完成了股权过户。

对于产能、资源的渐趋集中化带来的整合浪潮,也得到了行业内众多企业的认可。鸿利光电董事长李国平认为,不管是芯片还是封装,都已经开始在规模化,资源开始集中化。现在芯片产能已经开始向几家巨头集中,封装也会逐渐资源集中。

在张小飞博士看来,经历了价格战、整合潮,LED企业的数量会大大减少,现有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么积极参与到整合中,或者寻求差异化竞争,深耕细分市场,才能求得生存。

发表评论

您的昵称 *

您的邮箱 * (绝对保密)

您的网站